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学科研 > 教研动态 > 正文

以诗为媒,以文载道 ——昆理工附中承办“国培计划”教学能手(初中语文)培训活动

发布日期:2025-03-07 浏览量:



岁序更替,华章日新。2025年3月4上午,昆明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承办“国培计划(2023)”——云南省中小学教学能手(初中语文)培训活动。在这场教育的盛宴中,昆理工附中语文教研组三位教师凭借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,引领学生深入经典文本的幽微之处,探寻语文教学的智慧宝藏,领略其中的诗意风华


刘淑琪:《爱莲说》——文言之美,君子之风

关键词:托物言志·诵读感悟·文化传承

“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……”在七年级的课堂之上,刘淑琪老师以周敦颐的《爱莲说》为灵动桥梁,牵系起学生与文言文韵律之美、哲思之深的邂逅。她创新性地运用“声断意不断”诵读法,引领学生宛如循着溪流溯源而上,逐层梳理文本脉络,从“莲之出淤泥”的生长环境描摹,渐次深入至“君子品格”的精神内核,精准领悟托物言志的写作妙法。刘老师精心策划小组合作探究任务,仿若点亮一盏盏启智明灯,启发学生对比“菊、牡丹、莲”的象征意义,于思维的碰撞间,洞悉周敦颐对高洁人格的执着追求。课堂行将落幕之际,学生以“我心中的花”为题,挥毫泼墨,尝试运用托物言志写作,将经典文本与生活现实紧密勾连,让知识在笔端生花。

课堂金句:“莲的‘中通外直’,既是自然之美的形绘,更是君子坦荡胸怀的神写。”


王德金:《社戏》——妙笔写心,情动于中

关键词:心理描写·写作迁移·虚实结合

“看戏前的‘急’与‘喜’,如何跃然纸上,写得栩栩如生?”王德金老师以鲁迅的《社戏》为经典范本,执心理描写之“牛耳”,开启一场文字探秘之旅。学生手持“三把金钥匙”——直接描写、环境烘托、侧面衬托,层层拆解鲁迅笔下细腻入微的情感密码。譬如,“跳下船”的“跳”字,一笔一划间既绘动作之态,又传心情之切;老旦出场时虚词“然而”“终于”,恰似平静湖面下暗藏的失望波澜,微露而不张扬。课堂实践环节,学生化身为灵动小作家,巧用“我似乎看到……听到……”的句式,将“急”“喜”“震撼”等抽象情绪,幻化为具象生动的文字,真正达成“学以致用”的学习佳境。

课堂亮点:“景语即情语,那月夜行船的旖旎美景,是‘喜’的诗意外化,更是写作灵感的汩汩源泉。”


马凌川:登临诗群诗——诗意山河,哲思人生

关键词:跨时空对话·意境绘写·情感共鸣

“登高揽胜,所望者岂止山水,更乃人心之境。”马凌川老师以“编订登临诗集”为情境任务,携学生穿越时空长河,走进陈子昂、杜甫、王安石的诗歌天地。借助AI配画活动,学生为《登幽州台歌》《望岳》等诗作精心设计意境插画,于色彩与线条的交织中,深切体会“观山情满于山”的深邃意蕴。在“对话群贤”环节,学生用杜甫的“会当凌绝顶”劝慰陈子昂的悲怆,跨越千年岁月,传递豪迈之情,让古今情感在课堂上激荡交融。课堂尾声,马老师将饱含心血的诗集赠予学生,并寄语道:“人生恰似登高路,顺境之时需望远,逆境之中更当奋勇攀登。”

学生感言:“原来‘不畏浮云遮望眼’,绝非仅仅是写景之句,更是王安石改革决心的磅礴写照!”


教研组长李王东老师点评

李王东老师在观摩三堂课后,赞不绝口。他点评道:“刘淑琪老师的课堂,恰似一场文言文的雅集,以诵读为引,将托物言志的技法剖析得淋漓尽致,让学生在文言的韵律中感受君子之风,文化传承的火种在诵读与写作中悄然种下。王德金老师的课堂,则如心理描写的微雕工坊,借助‘三把金钥匙’,引导学生深入文字的细微褶皱,精准捕捉情感,写作迁移环节更是让学生妙笔生花,将抽象情绪具象化,尽显写作教学的精妙。马凌川老师的课堂,仿若一场跨时空的诗意旅行,以编订诗集为任务驱动,借AI配画与对话群贤,让登临诗的意境与哲思鲜活起来,学生在古今交融中感悟人生,收获的不仅是知识,更是心灵的滋养。三位老师各展其长,共同诠释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多元魅力与深厚内涵。”

教学相长,共赴诗与远方三位老师的课堂,或深植经典,传承千年文化,如老树新花,绽放语文魅力;或聚焦写作技法,精雕细琢,助力学生妙笔生花;或融通古今,开启跨时空对话,启迪哲思人生。在昆明理工大学附属中学这片“诗意校园”的沃土之上,文学之美如清泉流淌,融入学生成长的每一寸光阴,为国培计划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鲜活教育智慧。

“语文课堂,是文字的诗意栖息地,更是思维的激烈角力场。在昆明理工大学附属中学,我们始终秉持着‘以文化人、以文育人’的教育理念,将诗意与经典融入日常教育教学的每一处细节。从经典诵读课程的全面铺开,到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;从语文实践活动的精心策划,到师生共读共写的温馨日常,我们用诗意为笔、经典为墨,勾勒学生成长的绚丽画卷。昆理工附中的每一位教师都致力于以匠心为楫,育桃李于春风化雨之中,让经典之光,照亮学子们前行的漫漫征途,在诗意与远方的交相辉映中,书写教育的壮丽华章。”